林攀老师问答

小苹果         请问老师:RoPE评分中的高血压、糖尿病史,是既往有就算,还是既往未发现、入院检查血压高血糖高就算呀?

回答:

RoPE是反常性栓塞的一个评估量表,一般认为,6分以上要考虑反常性栓塞,并且分值越高,关联性就越强。我们看评分的具体项目,无高血压、无糖尿病各得一分。如果这个患者没有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的这些高危因素,他就会得分,危险因素越少,得分就越高。量表的评分,我们仅仅通过询问既往史应该是不够的,需要进行入院后的血压监测,以及血糖等相关检查,再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价。

还有些特殊情况,就是急性卒中的患者,在应激的状态下有些血压会稍微高一些,甚至有些血糖也会应激性升高。那我们就要结合具体的临床资料进行考虑了,而不是评分低于6分就不考虑做发泡的。这个量表,只是一个辅助工具。

 

sunny        老师好!想请教一下,为什么会出现Valsalva动作后的微泡数量比静息时的微泡数量多?为什么会出现Valsalva动作后的微泡数量比静息时的微泡数量少?谢谢!

回答:

我们都知道,Valsalva动作是提高我们发泡试验阳性率的一种方法。操作的时候,先是做吸气,让肺部充满气体后,再把声门闭紧,那这个时候胸腔的压力就会升高,然后就会出现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、肺循环压力升高的现象,当右心压力大于左心的压力,产生压力梯度,就会使PFO像门帘一样被风吹开,所以Valsalva动作能帮助我们发泡试验提高阳性率。所以大部分的患者如果有卵圆孔未闭的情况,那在静息状态下的微泡如果不多的话,做个Valsalva动作就有可能会出现雨帘级这样的分流。

 

sunny        为什么会出现Valsalva动作后的微泡数量比静息时的微泡数量少?谢谢!

回答:

在实际的操作中,也有一些病人会出现Valsalva动作后的微泡数量要比静息时少,那这是什么原因?那首先要考虑压力梯度的问题。有些患者在做Valsalva动作的时候,右心到左心的压力梯度并没有产生。这种情况下,做了Valsalva动作,就可能出现微泡数量不增加反而减少的现象。

有没有其他的解释?我这边提出以下个人观点,也不一定对,大家可以参考一下。

我们中心参与全国发泡多中心研究的时候,需要一批健康志愿者作对照,我本人作为受试者也做了发泡试验,检查的结果是固有型、小分流。我静息的时候只有两个微泡,做了Valsalva动作反而一个微泡都没有。我个人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,就是本身的分流量很小,在做Valsalva动作之后,反而没有微泡了。

还有一种说法,就是假阳性。如果微泡非常少,出现的时间非常晚,甚至接近20秒的时候才出现一两个微泡,这极个别的微泡考虑是经过肺时没有过滤完全的漏网之鱼,那就不是右向左分流了,是一种假阳性的现象。因此,我们需要关注静息状态下和Valsalva动作后出现的栓子信号的时间,是在第几秒出现的,然后再进行分析。

还有一种情况,可能和Valsalva动作执行力度和规范的问题,如果执行力度不够,那有可能就会导致阳性率下降。Valsalva动作是否规范到位,发泡的结论可以是天差地别。

此外,我们还考虑到Valsalva动作后,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会产生一定的改变。我们可以观察到,在憋气阶段,血流就会出现一种下降的趋势,血管的阻力也会增高。我想,会不会有一些微泡因为这个原因产生一种滞留现象,就好比上游的闸门没有打开,那些滞留的微泡就没法及时到达我们监测的血管(下游)而被我们发现。提出这种观点的理由,是因为我们在实际操作中,看到了很多病人在Valsalva动作做完了以后把气放开了,血流速度恢复上升的时候也会涌现大量的微泡。所以我建议大家也一起留意观察这种现象,总结其特征和规律。

最后一种说法是特殊的解剖因素,包括:特殊解剖结构的卵圆孔,或是其他特殊的心脏问题,以及肺动静脉瘘。比如肺动静脉瘘这种情况,当患者做Valsalva动作的时候,肺部把气吸饱了,可能导致里面的血管(瘘)受到一定的压迫,短路的通道受到挤压,自然就会引起微泡数量的减少。

关于Valsalva动作后微泡反而更少这个问题,目前没有明确的答案,希望大家能够帮助我一起总结分析。有意愿的老师可以一起合作,通过研究进行总结。

 

蓝湛           老师,我想问个问题:推有气泡盐水是Valsalva动作后?还是同时进行?

回答:

根据国际上的统一标准,Valsalva动作应该在推泡后5秒钟进行的,因为研究已经表明了这种操作的阳性检出率是最高的。但是在我们实际操作的时候,我会在推泡的同时让患者开始吸气,在进入推泡后第5秒的时候,开始执行憋气的核心动作,并且维持10秒钟,然后再把气放开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是这么操作的。

 

Hhl   我想问一个问题,我们曾经做发泡试验,有一个病人Valsalva动作以后出现的微泡比静息状态下还要少,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吗?还是我们做的有什么问题

回答:

这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是一样的,有些老师观察到了一部分病人在Valsalva动作以后出现的微泡比静息状态下还要少,那怎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。刚才我已做解答,可参考。

 

遇见           什么情况下不能注射这种混合生理盐水?

回答:

这种生理盐水标准的说法我们应该叫“激活生理盐水”。目前我们普遍用的是带有血的混血激活生理盐水。生理盐水是我们静脉输液常用的溶媒,基本上不存在过敏现象,它不同于那些商品的造影剂,那些造影剂相对容易有过敏现象,有些还需要皮试。另外我们配置激活生理盐水时用的空气含量是非常少的,仅1ml新鲜空气,这种“9+1”配方外加一滴患者自体的静脉血规范制作的激活生理盐水是安全的,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注射的禁忌。

 

遇见           请问:老师,两次检查时,什么时间开始推注?什么时间开始记录,Valsalva动作下,又什么时间开始做Valsalva动作?什么时间开始呼气?能不能规范指导一下,谢谢老师!

回答:

我们用“时间轴”的方式表述。以推泡的即刻为零刻度,在推泡的同时(0秒)让患者进行Valsalva动作的吸气,这个吸气过程通常需要几秒钟时间;在第5秒的时候,进入Valsalva憋气的核心动作,按国际指南憋气最少要维持5秒以上,我们建议坚持10秒,到时间轴的第15秒的时候再把气放掉。

 

问:新发脑梗的病人在发病多长的时间可以做发泡试验,那发泡试验有什么不良反应或者风险?如何处理?检查前需要先签这个同意书吗?

回答:

我在2017年的时候建了一个发泡的讨论群,很多老师在群里问过我这样的问题,我当时也做了一些解答,今天我再把这个问题总结一下。

首先,发泡的适应人群就是脑梗的患者,在我们中心,很多新发脑梗的患者多数在住院急性期的时候就做了发泡试验。有些老师会担心发泡试验是否安全,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发泡要使用空气做造影剂的配方。我们不是给他(患者)注射空气,我们注射的是一种造影剂。我们要把发泡试验当作是增强的TCD,是TCD的造影检查,就不会把这个问题想的太复杂了。我们知道,急性脑梗的急救流程有一个时间窗,要评估能不能做溶栓,能不能做取栓。取栓要评估是否大血管病变,在急诊的时候,患者在发病非常早期就需要完成CTA检查,所以说,新发脑梗患者做造影检查多数是安全的,除非本身病情不允许。同样的,我们的发泡试验也是安全的。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,能够配合,都可以进行发泡实验的检查。只要发泡试验是规范的,那么这个过程就应该是安全的。我们中心做了一系列的病人,会有一些不良反应,但这些不良反应都是暂时性的、相对良性的,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。通常表现为一过性的胸闷和(或)干咳,经过休息观察,很快就自行缓解了。我们中心差不多做了一千例患者时候,发现有一个雨帘级大量分流的年轻女性,在发泡试验做完以后诱发了偏头痛的发作,当时我们进行了冷静的分析、观察和对症处理以后,这个病人的症状也得到了缓解。所以说,发泡试验的安全性还是非常好的。早期我们在开展发泡试验的时候,因为担心空气栓塞的问题,我们还准备了空气栓塞的应急预案。后来觉得这个是没有必要的,毕竟我们推的微泡的空气含量是非常少的。

我们中心做发泡试验是不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,是否要签署同意书,目前还没有严格的规定,根据当地医院的要求进行操作吧。
XML 地图